《伊犁之夜》看上去像一部异域风情的旅行散文集。其实不然,此书是作家韦名的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作者近两年来的15篇短篇作品。

  一口气读完,又反复读了几遍,我在想一个问题,在信息时代,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对那些有了钱躲起来享受好生活的人,对那些按部就班心为形役的上班族,对那些终日辛苦奔波的开网约车和送外卖的人,对那些无所事事的躺平一族,文学能提供精神上的抚慰与实际意义上的效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伊犁之夜》就是这样的作品。

  看到《伊犁之夜》,耳边自然响起经典古筝作品《伊犁河畔》动人心弦的旋律,我想到那个万里之外的塞上名城伊犁,对本书的题材与文字之美,充满期待。

  作品没有让人失望。15个短篇,独立成篇,短小精悍,可读性强,神似100年前冯至与废名的“诗化小说”。连缀成书,又仿佛一部巴赫的组曲,主题就是都市风月,或者说当代人的情欲世界。

  短篇与长篇不同,后者重在布局与结构,讲究一个气势,前者也重视故事的精彩,但文笔更加重要。前辈说了,一片草原上,有几颗杂草不是问题,一个小花园,几块乱石破瓦,就有碍观瞻了。《伊犁之夜》中的小说,文辞优美,叙事节制,是我以为文学创作中难得的君子之风。

  比如开篇《壹次心》里,老男人孔泽晟与小女生漆晓懿的相遇,大手握小手,好像“干枯的枝与温润的玉”。比如《飞舞的刀》里,宏哥脸上的皱纹,“像极了把五颜六色的鱼食投入包房的鱼缸,悠游的鱼儿从四面八方瞬间拢过来抢食,鱼食没了,鱼又四散开去”。种种巧思,体现出作者的想象力与修辞功力。

  在网络文学兴盛的今天,传统小说的影响力与当年的全民热潮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有沦为小圈子自娱自乐之嫌。原因很多,其中一条,作者的阅历与阅读不够,是主要原因。阅历就是见过大世面,阅读就是经典读得多。这两条不达标,向壁虚构是走不远的。

  在修辞之外,韦名展示了他的知识面,或者说信息量。无论是伊犁的历史,还是广州的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鲜活的广州发展史,都在韦名的小说中得以生动体现。难得的是,作者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记录者,还是创造者。用他在《飞舞的刀》里开篇的话说,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年代,那是一个风生水起的年代。

  这部书收录了作者近两年的短篇作品,所反映的故事,也都是最新的,即使作为背景,也不超过30年,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广州,所以题材都很新鲜,尤其是充满启发,甚至警示价值。

  故事的笔触,都很细腻,但基调,大多是伤感的。即使是正常的男欢女爱,比如《请君入梦来》里的嘉慧与盛发,也是偏于黯然的。其他的故事,很多是不愉快的,比如男女主角的“消失”就是一个关键词,或者欺诈,或者精神疾病,或者不欢而散,不一而足。

  佛学说“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是七苦之三。《红楼梦》也好,陈世骧解读金庸的《天龙八部》也好,都提出“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说法。其实很多情感,说白了就是欲望,而且是不正当的欲望,这时痛苦就是难免的,甚至欺诈也就无处不在了。在韦名这本《伊犁之夜》中,我看到了《红楼梦》与《警世通言》中的某些影子,这是文学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