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
日前,多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购买理财产品的计划。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在数十份公告中,调降和维持理财产品投资上限规模的占据大多数,仅有少部分公司上限规模有所增加。同时,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规模总体缩水,认购金额合计不足1万亿元,而此前四年这一规模则维持在1.4万亿元至1.5万亿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理财规模的缩水具有多重原因,包括上市公司想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主营业务的发展中、理财产品收益吸引力降低、监管新规见效等。专家认为,未来在选择理财产品和投资理财产品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应该注意长期规划、主营发展、风险控制等问题,避免短期行为和过度投机,将重心放在主营业务的发展上。
多家公司调低上限
1月3日晚,润农节水发布2024年度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称,拟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1亿元的自有闲置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理财产品。这一规模较此前一年出现缩水。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数十家已披露2024年度理财计划的上市公司中,选择下调理财上限规模的企业较多。例如,长盈通计划2024年使用总额不超过3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相较于2023年投资限额下调1亿元。
“减少理财投入规模,主要还是基于对外项目以及未来投资预计的情况进行的考量,综合来进行的一个决策。”长盈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在调降上限规模的公司中,不乏大额调降的案例。如创新新材2024年委托理财单日最高余额上限为20亿元,而2023年单日最高余额上限为50亿元;金龙鱼2024年拟使用闲置募集资金不超过30亿元进行现金管理,较2023年计划的不超过45亿元规模下降15亿元。
创新新材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规模的调降,是在满足公司战略和日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前提下,为确保资金安全及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同时兼顾自有闲置资金收益水平进行的合理预计。
专注主业发展
实际上,2023年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规模已出现缩水。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共有1150家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超9800亿元。而2019年至2022年,合计认购金额分别为1.47万亿元、1.47万亿元、1.43万亿元、1.50万亿元。
细分来看,与2022年相比,2023年上市公司认购的存款、银行理财、券商理财、投资公司理财规模均同比下滑,其中银行理财同比下降超50%、结构性存款同比下降超30%。不过,上市公司国债逆回购投资加码,认购合计金额由2022年的23.79亿元增至2023年的63.66亿元,逆势翻倍。业内人士分析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低风险等成为上市公司买理财的普遍需求。
苏州一家光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我们会更加谨慎地选择理财产品,并严格履行相关程序,降低投资风险。目前我们买的理财产品都是中低风险产品,主要是结构性存款。随着超募资金的使用,募投项目陆续建设,产线陆续投入,闲置资金量会减少,预计今年的理财规模会也会减少。”
“我们公司从2023年开始就很少购买理财产品了。”华东某家民营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诉记者,减少理财投资规模的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市场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公司选择减少具有一定风险的投资用来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二是公司想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主营业务的发展中,增加公司现金流,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确保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这一两年理财产品收益也不高,我们也不指望通过投资理财发家致富,还是踏实做好主营业务最重要。”上述董秘进一步称。
多重因素导致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降温包括多方面原因,除了内生的专注自身业务发展外,回购等监管政策优化、理财市场收益率降低等也是外因。
去年年末,监管机构优化上市公司回购规则,着力提高股份回购便利度。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降温是其现金流状况和现金管理策略发生变化所致,也是监管引导的结果。当下,不少上市公司选择使用现金进行股票回购。
与此同时,理财市场的收益水平也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考量因素。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上市公司买理财降温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及收益率吸引力下降等也有关,上市公司需要权衡“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在业务扩张后的未来收益回报、公司发展与理财收益之间作出平衡和取舍。
未来,若理财市场收益回升,上市公司理财规模是否也会回升?“一般来说,理财收益回升如果反映宏观经济与市场回归常态,上市公司可能更多资金进行业务扩张,理财投资方面需求也会存在不确定性。”周茂华进一步表四。
田利辉建议:“上市公司需要制定长期的财务规划和战略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合理配置资源,避免短期行为和过度投机,将重心放在主营业务的发展上,通过提高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